在古蜀道的金牛道上
有近193公里的路段,被繁茂古柏覆盖
这些参天古柏见证了朝代的更迭、
商队的繁忙,还有文人的吟咏
漫步在翠云廊古蜀道上
每一步都像踩在了历史的脉络上
穿越时空,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
展开剩余89%走进翠云廊,踏上青石板路,参天古柏宛如士兵一般肃立在蜀道两侧。这些饱经风霜的“活化石”,每一株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。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长廊,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,是一座中华文化的长廊。
翠云廊总共经历了七次大规模种植,起先秦,经蜀汉,至明清,跨越了20多个世纪,形成了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、保护最完整的人工古行道树群,堪称人类生态文明的活化石。
伸手去触摸任一株古柏的枝干,从指尖触及的粗糙感,感受到秦汉的烽烟、盛唐的马蹄、明清的商旅。在数千年官民的共同守护中,千年古柏见证、记录着源远流长的历史,忠诚地完成了一场关于时空的接力,并继续记录下去。
古蜀道上如此震撼的景观,离不开当地历代官民的共同保护。
《唐会要》中曾记载,唐代宗大历八年(773年)七月敕令:“诸道官路,不得令有耕种及斫伐树木,其有官处,勾当填补。”《宋会要辑稿》中记载,宋徽宗政和六年(1116年)敕令:“诸系官山林,辄采伐者,杖八十。”
明代颁布并实行的“官民相禁剪伐”“点树交印”等制度,至今仍在使用。
到了清代,《保甲法》创新性实行“一树一牌”制度,对每棵古柏都进行了编号并悬挂木牌。如今在沿袭古制的同时,当地也结合与利用现代科技,创新推出了“一树一人”“一树一档”“一树一策”等系列保护措施,让蜀道上的千年古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图片源自:川观新闻 李向雨摄
而当地居民们都怀揣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,积极参与进古柏的保护行动中。同时,当地人也会向古柏祈求健康平安、祈求夫妻恩爱,甚至让古柏见证子孙们的成长。至今,仍有许多人会为古柏挂上红丝带,这份延续千年的守护之情,正是当地最为动人生态文明传承。
从人工巡查到智能监测,从官方律令到民间信仰,在历朝历代官民同心合力下,葱茏的古柏以年轮为书页,以枝叶为笔墨,书写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态篇章。
在没有里程桩的年代,古人们使用柏树丈量着路程。盘根错节的古柏根系,在地下构筑起庞大的生命网络,犹如大地的神经末梢,维系着整条古道的生态平衡,庞大的树冠也荫蔽着蜀道上往来的行人。
站在古柏前,你能看到一个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完整生态系统。翠云廊的古柏林凝结着古人们的自然智慧,为当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课。
夏天的翠云廊,宛如一幅华丽璀璨的翡翠画卷。翠绿的柏叶与湛蓝的天空相互映衬,构成了绝美的景色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,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,美不胜收。
在炎炎夏日里,翠云廊的千年古柏群为往来行人、游人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避暑胜地。这里的空气饱含负氧离子,还带着古柏的清香,既有助于放松安神,也能缓解现代人身上的压力。
将全身心沉浸在翠云廊这座天然氧吧中,感受每个毛孔都被荡涤的轻松感,这种人与自然最为直观、质朴的和谐共生,何尝不是“天人合一”的生动体现?
沿着古蜀道的痕迹
追随着古柏的指引
来触摸这份穿越千年的绿色记忆
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故事
正邀请你来一同续写
来源 剑阁文旅、剑门关旅游区
本平台所发布的部分文字、图片作者姓名来源不详天金策略,如有涉及相关事宜敬请与本平台编辑部联系(编辑部微信:gyly0839)
发布于:北京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