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湖,好比一本摊开在天地间的立体书。
不同的季节翻阅,都能收获独特的感悟。那些如雷贯耳的著名景点,处处都有攻略,而我们想邀请你,顺着一片东方树叶的茶香,往西湖深处,闲庭漫步。
在西湖群山之间,细数古人的游痕和茶韵的注脚,石间清泉与高僧心迹,顺着这条小众、隐匿的寻茶之旅,走出另一片天地——
展开剩余91%故事的开头通常从这位重量级游客说起。
从1751年到1784年,乾隆六下江南,其中有四次,都来到了龙井。他在这里游山玩水,采茶作诗,流连忘返,还钦定了八个景点,可以说是龙井游记攻略的初代爆文作者。
一些风景,短暂消失于历史,直到本世纪初,修复之后,重新回到世人眼前。
乘车抵达龙井寺站,若是沿着主路前行,便会错过藏在车站两侧的风景,往上走是龙泓涧、神运石、翠峰阁,往下走则是风篁岭、过溪亭、方圆庵、涤心沼和一片云。
这些景点胜在各有来历、清幽静谧,颇有寻访的乐趣。比如奇石「一片云」,大剌剌站在路边,很多匆匆赶路的旅人与它失之交臂,偶然一瞥,或许能收获惊喜。
如果说观赏一片云,需要想象力的参与,那么面对神运石,就要考验知识水平了。这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上,有多达十几处铭刻,堪称西湖群山题刻石之最。
相比之下,过溪亭就友好许多,因为它的典故广为流传:北宋时期,高僧辩才退居寿圣院(也即老龙井寺)后,定下「山门送客,最远不过虎溪」的规矩。一日,苏东坡来访,两人相谈甚欢,以至次日相送时,竟忘了自己定下的清规,不知不觉过了虎溪。后人遂在岭上建了过溪亭,又称二老亭。
在苏轼现存的作品中,与辩才法师的交往记录多达30余篇,足证两人的情谊。
亭子不远处的方圆庵,其实就是辩才当时的住所。庵如其名,上圆下方,寓意丰富,米芾在《方圆庵记》有详细记载,碑帖仍存,可供查阅。
辩才与龙井的缘分还不止于此,正是他与弟子在狮峰种茶,开启了龙井茶的历史。
龙井之美,让高僧在此隐居,皇帝流连忘返,不知你又会几度往返?
在幽静的林间探寻过后,可以去茶博,喝上一杯知识点满满的好茶。
茶叶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一级博物馆,一馆两区,都是具有园林景观特点的博物馆。双峰馆区位于山脚,龙井馆区位于山上,其间有游步道串联。
两馆展陈的内容各有侧重,龙井馆区更注重茶走向世界过程。透过场景模型,能直观地看到世界各地的茶生活和茶文化,了解一片茶叶如何环游世界,改变人们的生活。
只是看展品,不够过瘾?在龙井展馆捷元网,还可以学习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,亲自上手体验,或者选择看一场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。
在龙井展厅,能读到龙井茶的前世今生,以及众多名人与它的轶事趣闻。
除了展品,龙井馆区的茶树品种园内还有几十种茶树,涵盖绿茶、红茶、白茶、乌龙茶等门类。近距离辨识不同品种的特征,参照一旁的科普小贴士,现场参与的满足与乐趣,远胜十篇攻略。
逛累了,就去最高处的观景平台茶坛,俯瞰西湖山水和茶园风光,收心旷神怡之效。
茶博毗邻龙井村,可以轻松衔接农家乐+品茶的休闲模式,在村民家买点龙井茶也是不错的纪念。若是体力充沛,不妨舍车而徙,顺道从村里下九溪,徒步至虎跑公园。这条约2小时的路线可以实现免票入园,也算是对一路跋涉的犒赏。
进入公园,是幽谷般的虎跑径,坡度舒缓,引人徐徐向前。右侧的角落里矗立着石经幢,庄严、静穆,好似要确立游览的基调。
沿途的水杉挺立在水渚中,绿荫蔽天,水光映照,烦恼顿消。
上行不久,可看到艺术家韩美林雕塑的两只迎客虎,虎身纹饰夺目,有如铠甲,并非全然写实。
若是遇到路旁人群聚集,多半是排队取泉水的人,瓶子的大小差异,爱喝茶的心却是一样的。乾隆下江南时就曾指定要用虎跑水泡茶。泉边有一组表现清代官府取水的雕像,马拉车上放着水缸,一位挽起袖口的壮丁正在往里面灌装泉水。
继续往前,便到了含晖亭,此处原是虎跑寺的里山门,如今不少游人选择在此小憩。
虎跑公园的前身是唐代的定慧禅寺(明清时又在其旁建了虎跑寺)。公园保留了原寺左钟右鼓的格局,如今钟楼仍存,鼓楼则在民国初年被改为罗汉堂,内有500罗汉像。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,改用线刻画像代替。
观摩过罗汉像后,别急着离开。罗汉堂的楹联,也能予人启发,不妨停留片刻,例如横批为「行分内事」的这一副——
佛祖无奇 但作阴功不作孽
神仙有法 只生欢喜莫生愁
在罗汉堂的东北角,有一处碑廊,遗憾的是,因年代久远,有些字迹已难辨认。廊内的试泉台上,摆放着一只盛满泉水的小碗。碗底通常会有几枚硬币,仔细观察水面,你会发现高过碗口的水面神奇地保持住了平衡,并没有外溢。
原来虎跑泉水属于软水,矿物含量低,水分子紧紧吸引,拥有极高的表面张力。
当然,碗底的硬币也可能是游客挑战失败的结果。曾见过有趣的一幕,一位游客见他人几次失败后,上前演示诀窍,只见她俯身从碗沿平整地轻放硬币,硬币顺势从碗口缓缓漂去,最终停浮在水面中间——心绪也随之平静。
其实,古人早已发现了这个现象。清代的《杭俗遗风》中就有「虎跑水清,能浮铜钱」的记载。
碑廊背靠的滴翠崖,是孕育虎跑泉水的真正所在,下方取水处则是为保护泉眼而增设的。虎跑公园被山岭包围,且都是不易渗水的石英砂岩,独特的地势犹如「天然的过滤工程」。雨水下渗,便沿着裂隙汇到泉眼,这一过程可达一二十年之久。古人或许是观察到了岩层渗水现象,才构想出「二虎跑(刨)地作穴」的传说。
早在一千多年前,陆羽就在《茶经》中对茶水的优良做出来区分,提出「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」的主张,可惜他著书在虎跑泉出名之前,无缘亲历。后来的苏东坡就在诗中表达过要「更续茶经校奇品,山瓢留待羽仙尝」。
名泉之外,虎跑亦不乏僧缘,近代最著名的一例当属弘一法师。
1916年寒假,在浙江一师任教的李叔同,被断食文化吸引,决定到虎跑亲身实践。断食的17天(分为减食、断食、复食三阶段)内,他不问世事,只练字、作印、静坐,留下了宝贵的《断食日记》,其中有多处饮虎跑泉水的记载。公园内的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内保存着真品。
据书法专家研究,李叔同书法风格的转变也发生在断食期间,从劲健绚烂、峥嵘圭角,归于雅逸恬淡、枯寂孤清。对此感兴趣的游客可从馆内的相关墨宝寻求印证。
不久后的农历新年,李叔同也没有回家,而是选择在虎跑过年,渐渐「感觉得有兴味了」。
两年后,时年39岁的李叔同正式在此剃度出家,他自叙在虎跑断食,是出家的近因。到了晚年,弘一法师仍不忘虎跑,多次回寺闭关著书。
古朴的印章,磨损的手杖,馆内的遗物承载着弘一法师的过往,引人遐想。带着触动,移步馆后参拜舍利塔,在翠竹环绕中,感受「清凉世界」。
禅意悠远,不离世间。寻访过后,有一个地方,可以让身心都得到安顿。
乘车向北,穿过层层绿荫,位于曙光184号的阅见西湖。「图书文创、咖啡轻食、在地风物、器物美学」在这里相聚相会,链接起西湖人文与城市潮流的脉动。
步下台阶,只见屋檐下停着一只小鸟,那是「樢咖啡」,带着饱览云卷云舒的韵致,来到西湖边、居民旁,让咖啡更靠近日常。
咖啡师准备了限定新品,夏天的味道在杯中得到了新的演绎。
在珍珠与牛奶的见证下,茶香和芝士来了个结结实实的拥抱,那是「红茶咸法酪」的魔法。「夏日苏打」,听着就很清爽,果干与气泡,就该搭配夏日享用。
夏日怎能没有冰淇凌和西瓜?不妨试试新吃法。「西瓜椰云拿铁」里,椰香与西瓜的冰爽上演着二重奏。「冰淇淋摩卡」让冰淇凌球和摩卡来了场冰火交融。
赵州一句「吃茶去」,成为千年公案。咖啡杯又蕴含着怎样的契机?
或许可以在一墙之隔的晓风书屋寻找答案。书架上陈列着关于茶文化、李叔同,以及10000个与茶有关的故事。
展馆里的余杭风物也有话说,老手艺和现代设计碰撞出了火花。纺梭有了全新的面貌,径山的茶香被宋代茶筅缓缓引出,百丈的竹编成为年轻人的新宠......更有余杭风味凉茶铺捷元网,用油纸伞和竹风铃,讲述令人怀念的夏天故事。
发布于:浙江省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